近日,《警惕!“新闻业务”呈严重退化趋势》一文引发热转,文中指出:新闻业务及其规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,以致出现严重退化。针对该文有评论称,“新闻业务”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。
融媒时代的“新闻业务”主要是什么?在媒体融合大潮中,媒体的生存环境和新闻生产的业务流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用部分自媒体的业务标准来衡量整个行业的退化是否科学?如何更全面客观地看待“退化”一说?小牛工作室对话两位传媒专家,一起聊聊融媒时代的“新闻业务”。
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
在商业媒体、自媒体纷纷入局的公共传播态势之下,媒体面临着平台冲击和流量诱惑,“新闻业务”从多个维度发生了变化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、研究员黄楚新
当下媒体融合已进入全面推进期,面对改革的急迫性,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,一些媒体机构存在迹象表明“新闻业务”遇到了发展挑战。
“新闻业务”发生了哪些变化?
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业务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黄楚新指出,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的运用上,也体现在新闻内容的制作、参与和传播方式上:
第一,媒体融合时代衍生出分众化的趋势,使其在新闻生产环节更加多元。融合新闻不仅结合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,还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获取新闻线索、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,提升内容的多样化。
第二,媒体融合时代改变了以往传统新闻的单向受众反馈,“受众前馈”进一步拓展了新闻价值。随着智能技术的引入,融合新闻业务可以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进行定制。通过算法和用户数据分析,精准地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的新闻内容,“受众反馈”已然变成“受众前馈”,让“主动的用户”成为“原创生产力”。
“新闻业务”发展遇到了哪些挑战?
张志安指出,在商业媒体、自媒体纷纷入局的公共传播态势之下,媒体面临着平台冲击和流量诱惑,一部分媒体在业务中出现“平台依赖”和“数据崇拜”的倾向。黄楚新认为,目前“新闻业务”在发展中面临着如下挑战:
1.部分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下降。由于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,在传统新闻业务的基础上融入新理念,新闻业务需快速转型扩张。然而,人员的快速扩招会使得一些媒体在人员培训方面出现不足,导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下降。
2.用户对单一媒介忠诚度降低。后真相时代迫使新媒体用户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分散,他们对单一媒介的忠诚度降低,媒体难以长久吸引并保持关注。同时,一些新黄色新闻和虚假新闻的传播,导致用户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。
3.采编主动性问题日渐凸显。记者在新闻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存在被动等待通稿的现象,缺乏主动挖掘新闻的态度。在一些事件报道中,新闻媒体的跟进力度不足,缺乏独特视角和深入分析,传播效果难以量化评估。
为何会有“新闻业务”退化的论调?
“新闻业务”发展面临的挑战总会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,当下,信息更新最频繁、受众接触最便捷的新媒体端成为了展示“新闻业务”发展的直接窗口。
黄楚新表示,目前新媒体端新闻存在以下问题:
文字水平有所弱化。表现为错别字、语病、不规范用语频出,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体验,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。
内容推送同质化。媒体在报道热门话题时往往采取跟风的方式,复制粘贴其他媒体的内容,缺乏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。
表达强行视频化。随着短视频的兴起,许多媒体开始通过视频的形式传播新闻,有些原本适合文字报道的新闻也被强行转化为视频,为了做视频而做视频,没有考虑到新闻的本质是什么。
谈到如何应对现存发展挑战时,张志安认为,媒体切忌贪大求全,要懂得取舍。如在各个平台的流量分发应讲求策略,确定细分市场后精耕细作。此外,加强对于新媒体端的三审三校制度,安排资深编辑严格把关,运用智能技术辅助查重查错等手段也具有现实意义。
“新闻业务”不可退化的是什么?
对于新闻真实的坚守。黄楚新认为,要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,确保新闻内容在第一关的真实性和准确性。增加新闻作品的鲜活度,使新闻报道更具品质和深度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、深入调查和采访,提供更丰富真实的新闻内容,从而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忠诚度。
对于新闻现场的追寻。“新媒体时代记者还需不需要去现场,是坐在办公室将现成的资源编辑成文,还是去到现场亲自取材?”张志安表示,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的“难题”,但无论媒体环境如何改变,记者和媒体对于新闻现场的追寻脚步都不应停歇。
对于公共价值的探讨。“作为舆论的集散地,新闻业关系着公众的理性表达与对公共议题的关注。”张志安指出,新闻业的公共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,更在于引导公众理性思考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下,媒体首先需要持续优化改进自身的运营模式和报道方式。